有人說,紫砂壺是千篇一律的。但實際上,每一款紫砂壺都有著獨特的靈魂。

器型,即紫砂壺的款式造型。作為歷經千百年時光洗濯流傳至今的「模式」,絕大多數器型裏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。

那些生動的故事,就好像天空中的繁星,看似遙遠、距離我們十萬光年,但其實卻又可以被我們目光所觸及,倘若我們躺在屋頂上,它們就仿佛近在咫尺了。

鷓鴣提梁壺

在中國古代詩詞中,鷓鴣被人用來作為意象,表達悲傷的情感。只因為這種鳥兒的叫聲,坪似:「行不得也,哥哥。」

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,把手為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梁,從側面望去猶如一只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,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「鷓鴣提梁壺」。

和古代詩詞中鷓鴣的寓意一樣,鷓鴣提梁壺當中蘊藏著一個悲傷的故事。

紫砂藝術家顧景舟先生以壺為癡,心性純正,直到51歲才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——比自己小11歲的徐義寶女士,並且與她結合。

婚後,兩口子的生活過得融洽而幸福,這愛情並沒有因為姍姍來遲而衰減了光彩。

原本以為平靜而和美的日子能夠一直白頭到老,可是,在相濡以沫不到二十年之後,徐義寶卻被查出患有鼻咽癌。

顧景舟先生預感到妻子此病的兇險,哀嘆人生無常、伊人將逝,將滿腔悲傷的情感寄托在這一款紫砂壺上。

在「鷓鴣提梁壺」的底上,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:癸亥春,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,寄寓淮海中學,百無聊中摶作數壺,以紀命途坎坷也。景舟記,時年六十有九。

如今,我們觀賞鷓鴣提梁壺,驚艷於她優雅的姿態,可誰能想到當初,那位做壺的老人,面對妻子的重病、命運的打擊,他內心是多麽傷感呀。

容天壺

或許有人會嘲笑普通鄰家大叔的啤酒肚,說那是中年油膩男的標配。但是,可沒有人敢嘲笑彌勒佛的啤酒肚,因為他大大的肚皮,象征著大肚能容天下事,那可是非常嚴肅和神聖的。

有這樣一把紫砂壺,叫做容天壺。

容天,即容納天下之意。此壺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創,早期作品壺形偏低,後來壺形較高。

容天壺(呂堯臣製)

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,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。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,壺蓋增高成半球狀,平添拙樸童趣。

出水效果佳,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。視覺上穩重大度,在質樸中見深厚。

相傳呂堯臣大師設計容天壺的器型裏,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
在唐末五代時,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,號為長汀子,他身材短胖,爛漫率真,放浪形骸,性格不羈,隨處坐臥,經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,四處化緣,見物則乞,人稱「布袋和尚」。據說他能示人兇吉禍福,而且靈驗。在臨終之前,曾說一偈:

彌勒真彌勒,分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

後來人們就把他作為彌勒菩薩的化身,先是在江浙一帶,民間都畫他的圖像供奉,後又在寺院塑其形相。

契此和尚圓寂於後梁貞明三年(公元917年),因此將其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供奉,當是宋代以後的事情。杭州靈隱寺飛來峰有大肚彌勒造像,是飛來峰大的一龕佛像,南宋造像。

這位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便是彌勒佛形象的由來,也是容天壺的靈感來源。

合歡壺

在古代,老百姓最欣慰的,莫過於君主賢明、天下太平。每一位賢明的君主都會贏得百姓們由衷的愛戴。

生活在乾隆、嘉慶年間的紫砂藝術家陳曼生在溧陽為官,上任伊始,便遇到運送「白芽」貢茶上京之重任。

曼生召集故友親朋,全力以赴,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,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。曼生不敢怠慢,征集、挑選、包裝,命人晝夜兼程,送往京城。終如期而至,龍顏大悅。

消息傳來,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。曼生設宴以賀。席間,曼生一時興起,揮毫潑墨,寫下墨寶

「八餅頭綱,為鸞為鳳,得雌者昌。」

好友郭通提議,何不造壺以載此喜,曼生喜不自禁。席間鼓樂歡天,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,聲音洪亮悅耳。曼生乃性情中人,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,歡喜之情溢於言表。

大鑔凹凸有致,合則響,合而美。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,奏響人間歡樂,遂以合鑔為樣,合歡為名,設計出合歡壺,以朱泥造之,通體大紅,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。

曼生鳳團合歡

這款合歡壺的壺身用兩器皿對合而成,陳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,奏響人間歡樂,遂以合鑔為樣,合歡為名,設計出合歡壺,以朱泥造之,通體大紅,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。

此壺極富天趣,取皆大歡喜之意,適用於節慶、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。所以得名合歡,寓意合而則歡。